- 本期聚焦:城市更新研究
- · 存量社区更新研究进展与数智化转型展望 [李晋轩 孙宗耀 曾鹏 于泽汝]
存量社区因其具有的“人—地”共生、社会经济多要素互动等内在特质,逐渐成为跨越多个学科的研究焦点,形成了丰富的阶段性学术成果,有待后续开展持续性的学术反思。首先,文章通过评述社区更新的主要研究领域,发现以“多维驱动因素”和“多元目标导向”为代表的复杂更新机制研究相对薄弱,有待基于适用性技术手段来深化探究;其次,回顾聚焦存量社区更新机制的数智化研究进展,发现国内学界在“存量社区体检评估”及“情景模拟与路径研判”两方面已初有进展,但仍存在系统性和准确性维度的相对不足;最后,延续数智化思维展望我国存量社区更新研究,提出多维数据建库、社区画像技术建构、更新路径智慧选优、更新绩效“后评估”等潜在的深化探索方向。
- · 规划视角下老旧住区空间环境更新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富丰园街区为例 [刘剑锋 邓子璇]
老旧住区从整治、改造到更新,不仅是工作用词的变化,也体现了从工程思维、治理思维到系统思维,从小区内到街区单元与社区生活圈,以及从以单体建设为主到空间环境提升的内涵扩展过程。同时,老旧住区空间环境不仅表面上秩序乱、设施少、景观弱,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人车动线、空间体系、设施布局、景观意象等一系列要素的构成结构出现消退,而这也是难以靠数量化、菜单式管理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文章提出老旧住区空间环境更新“两圈层四要素”的框架和方法,将规划的资源调配区域观、空间品质整体观、要素联动系统观融入老旧住区空间环境的“二次”塑造中,以期为相关城市老旧住区的更新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 社校合作型社区微更新治理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化工一四村为例 [安大地 陈卓]
文章以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化工一四村为例,探析当前高校参与社区微更新的行动路径及模式,以此为探索社区微更新更多主体的规划形式以及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高校作为中间协调方,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地理接近性和陪伴式服务的特点,可通过建立协作平台、完善资源分配和协同治理保障,丰富居民参与途径,创新居民参与治理机制。建议鼓励更多校社联动,推动建立更全面、更精细的合作机制,在不超出权责边界的情况下,确保高校在参与社区更新合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 · 城市更新背景下创意企业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以南京老城为例 [刘诗雨 孙世界 何西流]
创意经济是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分析了 2013—2023 年南京老城创意企业的演变特征,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索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创意企业规模持续减少,逐渐向城区中心优势资源集中,其分布格局呈现整体收缩下的时空分异,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的错位;(2)空间载体、科教资源、第三空间等因素对创意企业集聚产生影响,历年影响区域呈现时空分异。文章探讨创意企业格局演变的影响机制,并在制度引导、资源配置、空间供给等方面提出建议。
- · 边界的魅力:上海老旧社区更新中的“共享边界”策略研究 [汪留成 贺永]
文章在对老旧住区边界类型、问题及价值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住区共享边界的设计理念。从共享理念的角度出发,结合上海老旧住区边界更新实践,应用形态类型学及调研对比的方法,围绕共享边界的 3 种用地来源途径、4 种边界形态类型,以及 3 种功能设计策略和管理机制,论证了老旧社区更新的 3 种趋势及其更新动力。研究拓展了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住区边界空间更新方面的运用,对城市空间精细化更新设计以及新建住区边界空间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 · 市地整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重建式城市更新的启示 [陆昕越 张京祥]
鉴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的实际挑战以及地方政府面临的巨大财政负担,如何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赋能多元社会力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文章首先基于城镇化进程和制度政策变迁回溯中国重建式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提出此前我国以大规模拆除重建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面临土地财政乏力、多元化参与薄弱、分配机制待优化等关键难点;其次,解析市地整理的基本内涵,分析德国、日本的市地整理经验对我国重建式城市更新的启示,并尝试从多样化更新项目组织方式、规范程序、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等多方面,探讨可持续重建式城市更新的实现路径。
- · 北欧住宅建筑维护体系与我国城市更新的比较研究 [赵亦周]
文章以北欧国家芬兰的住宅建筑周期性维护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资金筹措、法律保障及节能技术结合等方面的制度化经验,探讨其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芬兰通过物业费、商业贷款及“居住公司”共有产权管理机制,结合社区协作的专业化运作,有效应对建筑老化问题。针对我国老旧建筑更新的实际需求,文章指出芬兰模式可为我国的建筑维护体系提供参考,并提出优化建议,包括完善资金管理、推动社区协作、引入预见性维护制度,以促进我国城市向可持续更新模式转型。
- 浏览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