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泛珠三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7-0025-03
  •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黄宪中,杜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广东外商投资协会常务理事。
  • 既是群居,何须独并
  •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ases in Pan-Pearl River Delta
  • 浏览量:
  • 黄宪中
  • HUANG Xian-zhong
  • 关键词:
  •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自2003年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长期以来,广东与周边8个省区在交通运输、物资交流、能源开发、科研技术及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时期以来,广东与8省区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协议金额累计达到5500亿元。因此,若把这一地区的经济协作与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建立“9+2”泛珠三角经济发展平台,必将构筑起一个立足大珠三角、带动华南地区、影响东南亚的共生型经济体系。 1 珠三角经济竞争力分析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已占广东全省的80%~90%,其工业化程度在全国也是最高的,因此珠江三角洲的竞争力是广东竞争力的代表。研究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就应先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作详细的分析和了解。 1.1 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经济获得迅猛发展,2002年,广东省GDP达到11770亿元,占全国GDP的10.8%,居全国首位。在广东GDP的构成当中,第二产业占50.2%。广东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2万亿人民币,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广东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由1990年的418.98亿美元上升到了2002年的2211.1亿美元,增长了4.28倍,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其中出口数额达到了1184.7亿美元,占全国的36.4%,相当于上海的3.7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近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达到了222.87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在利用外资方面,广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始终是全国最大的利用外资省份。1979~2002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231亿美元,占全国的28%。   在开放引资的带动下,广东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产业升级速度加快。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到2002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8.8:50.2:41,其中加工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发达国家工业化中后期的特征。 1.2 珠三角的竞争优势 1.2.1 珠三角的产业优势   广东的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制造业,在制造业中,优势集中在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机电类产业。自1990年以后,珠三角从以前单纯的香港产业转移基地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在珠江东西两岸,分别形成两大产业群: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群;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已经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一席之地。珠三角的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份额,其中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版、电脑驱动器占30%,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世界许多重要的电脑生产厂商都在此设立生产基地,使得珠三角成为全国最大的IT产品制造基地。广东的程控交换机、手机和微型电脑产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而家电产品如电视机、空调器、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电饭锅等一直在全国占据主体地位。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现代高新技术产品,珠江三角洲都具有加工的竞争优势,其中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其出口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加工出口的重点地区,是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 1.2.2 珠三角的环境优势   (1)珠三角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广东毗邻港澳,是中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由于毗邻香港,广东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有了最为便捷的桥梁和通道。在国际市场信息和物流运输方面,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港口码头、机场和陆路交通都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东获得了经济起飞的先发条件。   (2)20多年来广东还获得了制度环境的优势。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广东就占3个,其中经济总量最大,对中国改革和开放最具有示范效应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在深圳的改革开放试点作用带动下,广东成为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最快的地区。由于中国改革战略的独特路径,广东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如今的珠江三角洲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方面已比较充分,市场已经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一个基本判断是:广东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全国最高,已经具有高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地方法规体系相对完整,政府的服务职能明确且办事效率高。   (3)积聚了外资和外贸的环境优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制度环境成就了广东在吸引外资和进行外贸加工方面的环境优势。广东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在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了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吸引了大批内地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本,同内地的人才和劳动力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从而形成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产业群。 1.3 珠三角与长三角竞争力的比较   在WTO环境下,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各城市群将展开激烈的角逐。目前珠江三角洲在国内面临的主要竞争来自于长江三角洲。因此将双方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进行对比,揭示在经济运行环境和产业层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分析各自的发展动力和影响因素是有现实意义的。 1.3.1产业结构特征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两地区均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两地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差别非常小。与全国相比,两地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退有进,原来相对落后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工业部门正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该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尤其在冶金、汽车、精密机械、重化工业、纺织工业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电子工业中的集成电路生产后来居上,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业绩。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是电子工业、家用电器和服装业、玩具业具有显著优势,占据重要地位。珠江三角洲终端产品的后向关联产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从第三次产业结构看,两地的产业相似系数达到0.97,趋同但也有差异。两相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发展比珠江三角洲更好一些,社会文化生活品位比较高;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和为居民物质生活服务方面具有优势。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是相当重要的两个第三产业部门,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两地2001年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的速度还要快一些。外经贸方面,长三角落后于珠三角,且口岸的辐射功能也比较落后。由于长江三角洲跨越两省一市,其区域经济的整合水平难度大,效果也明显逊于珠江三角洲。 1.3.2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经济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有天然深水良港和黄金水道,工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90年以后发展尤其显著。珠江三角洲最有利的一点在于毗邻港澳,历史上粤港经济合作一贯密切,产业的纵向分工和结构梯度配置也比较合理,产业配套能力强。珠三角地区利用港澳资金和国际市场信息十分便利。   (2)政府行为。   上海经济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型。上海是典型的强势政府,有人把上海的经济比喻为“起吊机经济”,通过修桥修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推进城市建设。上海以国有经济为主,国有企业的战略多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国有独资、控股的大型企业改革与发展效果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都是在政府主导下所形成的。并且上海政府在与中央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方面较广东省享有优势。有媒体把上海缺乏企业家的原因归结为政府太强。目前上海试图通过“强势政府+强势企业”形成“强势经济”。相反,由于珠江三角洲经济成分的多元性,政府很难对企业统一指令形成合力。因此,珠三角的各级政府是服务型政府,与上海相比是“弱势政府+强势企业”。在珠三角地区,政府始终是服务性的配角,但是由于国有资本比较分散,少数大企业的资本整合能力较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竞争力。两相比较,广东的政府行为模式可能更接近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上海则是政府主导下的赶超战略模式。   (3)生产要素。   长江三角洲的技术、资金、劳动力资源均有一定优势,但近年来尤其是上海商务成本上升明显,已构成今后发展的障碍。珠江三角洲技术和经济结合不紧,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等原因,加之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地区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受到制约。珠三角目前的地价和电价上升,对于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是不利的因素,并且降低了本地产品的竞争力。 2 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基础   “泛珠三角”区域涉及粤、桂、闽、赣、湘、滇、黔、川、琼等9个省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区域长期以来在交通运输、物资交流、能源开发、科研技术及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时期以来,广东与8省区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协议金额累计达到5500亿元。   以湘粤合作为例,湖南目前正在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加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把深圳、香港等地视为湖南第一出海口。湘粤两省在轻重工业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支柱产业及其主导产品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别,湖南在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区位优势。   福建算是和广东同时起步的,但目前却落后于广东。广东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链要比福建成熟,因此福建对接珠三角非常必要。福建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福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据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表示,福建省为此确立了该省经济发展的三条“通道”:一是福建省内沿海和内地山区的协作;二是与国内各省市加强合作,尤其确立了“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的战略;三是利用历史、文化优势,加强与台、港、澳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合作,吸引海外华人资本。   在谈到“南接珠三角”这个问题时,严正认为,福建、广东两省产业有很大互补性。例如福建的电子产业与广东东莞、惠州等地的IT产业相呼应,两省可在电子产业如购置配件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对接。此外,福建的鞋业、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与广东进行对接。   广西与大珠三角山水相连,随着中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两地之间的区域联合与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好前景和切实步伐,为广西与泛珠三角经贸合作创造了一个崭新且更广阔的平台。   由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使得地处边陲的广西一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联接东盟地区的前沿阵地。截至2003年底,已累计有66个国家或地区到广西投资,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244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77亿美元。其中,东盟10国在广西共成立三资企业338家,合同外资金额11.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52亿美元,成为广西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广西与粤港澳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拓展与东南亚、南亚经贸关系的战略通道。   江西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之间的区域,这三个经济圈都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带。而江西正处于以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转变的重要阶段,为此,江西在2001年省委换届的时候提出“三个基地和一个后花园”的战略。从近年来两省合作发展态势来看,广东对江西的影响巨大:2003年,在江西投资的1000亿省外资金,广东投资就占了一半;江西118个工业园区的5000多家企业中,70%来自粤港澳地区;江西每年输出省外的35亿公斤粮食中,广东占20亿公斤;江西输出的400万务工者中,有半数在广东。根据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尹世洪所提出江西对接珠三角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赣南先行。使与广东邻近的赣州作为桥头堡,完全融入泛珠三角;其次,江西必须吸引珠三角大企业到江西投资,采取技术转让、产权转让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也鼓励江西企业到广东寻求发展;三是承接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至江西,把江西纳入珠三角的产业体系。换言之,江西大可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此外,江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俊秀的庐山、红色的井冈山、瓷都景德镇名扬天下,且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优势。   四川与广东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四川1300万外出务工人员中,在珠三角务工的就有600万人左右,对广东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业合作方面,四川与广东在物流、商贸、重型机械、电站设备、电子设备、劳务方面都进行了广泛合作。此外,四川是个典型的内陆省份,区位优势也具有多样性: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部分,同时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组成部分,也是西南经济区的组成部分,同样可以纳入泛珠三角经济区。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