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10-0027-05
  •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B
  • 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1030);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3B007)
  • 作者简介: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生,衡阳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 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模式研究
  •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of Guangzhou City Spatial Structure
  • 浏览量:
  • 谢守红 宁越敏
  • XIE Shou-hong NING Yue-min
  • 摘要:
    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20年来城市空间发展更是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期。文章分析了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构建了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并对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大都市区广州
  • Abstract: Guangzhou is alway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southern China. Guangzhou city space has expanded rapidly in the last decad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zhou city space, forms the model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bes the model of restructuring Guangzhou city space in the future.
  • Key words: city spatial structure; metropolitan area; Guangzhou
  •   近20年来广州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原有的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 1 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及结构模式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发展历久不衰,一直在原址不断发展扩大。1980年代以后,广州城市空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期。1980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36km2,1990年达到182.3km2,1999年已达到285 km2。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后,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更达到431km2,市区人口增加到718.8万人,市域人口接近1000万人。广州城市空间扩展既表现为城市边缘地带的蔓延生长,如天河、芳村、海珠、白云区南部的新建成区,又有沿轴线进行的跳跃式扩展,如黄埔区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等。同时,旧城区改造步伐大大加快,从局部修补转向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全面改造。新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城市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开发,城市向高密度、垂直化方向发展,城市景观有了很大改变。   总体来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多层次、复合式特征   广州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城市空间具有多个断面的历史遗存,既包括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历史轴线和空间格局,又有近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商贸、工业、居住空间格局,更有建国后几次大发展所形成的空间脉络以及高科技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初步特征,这些部分不但在建筑上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对广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如广州城市的行政中心场址历经2000年而不变,沿用至今。传统的商业中心也历久不衰,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与此同时,新的城市中心区和城市中轴线也在快速形成之中,与旧中心区和历史中轴线相互呼应,平行发展。 1.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度密集,功能混杂   广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和商都,旧城区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寸土寸金。目前,在占建成区面积约20%的旧城区土地上,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饱和程度已远远超过“土地混合使用”的效益峰值。旧城区建筑太多、太密,使得原来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为了满足交通的需求,高架路、立交桥在旧城区纵横交错,导致城市空间被反复切割,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旧城区,城市不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特别是工业区和居住区混合分布,缺乏必要的绿化隔离带,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 1.3 城市空间扩展受行政区划制约明显   广州市西部紧邻佛山和南海市,向西扩展受到抑制,向南则因番禺曾长期处于市区范围之外,在用地上也难以统筹安排,向南拓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1980年代以来,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呈带状延伸。但是,这种单向轴带式扩展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尤其是在没有大容量轨道交通连接的情况下),即随着离市中心区距离的不断加大,居民外迁的愿望逐渐下降,因而对中心城区的疏散作用有限。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宏观经济过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热的兴起,1990年开始修编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又提出向东、向北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方案。实际上,这是在行政区划制约下迫不得已的选择。90年代后期,确定了城市空间向东南方向发展的思路。但直到2000年番禺纳入广州市区范围之后,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引导下,广州城市空间南拓的步伐才得以加快。 1.4 城市圈层结构十分明显   尽管从1960年代起,广州就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强调以组团方式促进城市发展。但实际上,由于许多城市基础设施仍是围绕旧城区进行的,并且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没有得到解决,中心区组团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活力,反磁力中心并未形成,城市结构仍呈现“单中心式”,组团结构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与1980年代以前的“单中心式”结构相比,1990年代以后广州城市地域空间虽然也出现向东的轴向扩展,但中心城区的圈层式结构仍十分明显,特别是内环线和外环线建成后,“三个圈层”结构的特征更为突出:   ① 旧城中心区:位于内环线以内的地域,面积28km2,包括荔湾区、越秀区、东山区大部分地区和海珠区小部分地区,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区域,最具广州地方特色,城市化程度高,城市功能齐全,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   ② 新城区:包括天河区、芳村区、海珠区大部分地区和白云区南部,面积192km2,是由老城区蔓延发展而来,紧邻老城,城市化过程十分剧烈,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工业区、居住区和新的商务办公区交错分布,其中天河新区已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区,承担部分的管理、协调和指挥职能。   ③ 边缘区:包括黄埔区、白云区北部、番禺区北部,处于城市边缘和城乡结合部,由新建的工业区、居住区、工业镇以及大面积的郊区蔬菜基地、果园、林地等组成,是接纳中心城区工业扩散的重要基地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也是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工业的重要基地,其中在城市东部分布着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大片新工业区,南部和北部则建设了一批环境优美的新居住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出现状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图1)。 2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探讨   城市空间的拓展,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模式。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发展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圈层式扩展阶段、轴向式扩展阶段和多核式扩展阶段,从而形成3种相应的发展模式。圈层式模式是城市早期阶段自发扩展的主要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在聚合力的作用下,围绕着核心作各个方向等速的蔓延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向心的多圈层结构。轴向式模式是在圈层式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轴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意义在于维系外围地区与核心之间的联系,以保证核心对外围地区的辐射作用。轴向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发展轴的选择,城市规划往往就是通过增强轴的通畅程度来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多核式发展模式是城市在较为成熟阶段时的空间发展模式,此时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成为更大地域范围的核心,而大都市区内部则形成功能分工明确的多个核心的组合。 2.1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形成指状发展模式   广州城市空间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扩张,目前已开始由圈层式发展模式向轴向发展模式转变,主要扩展方向是沿着交通条件通畅的东向和北向发展,其中东向是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下加速扩展的,而北向是在便捷的交通条件下自发地、无序地扩张。西向、南向则因行政区划的制约而受到抑制。从总体上看,目前广州仍是一个单中心的城市,一方面中心城市的规模在不断膨胀,且建筑密度很高,各项城市功能高度集中在市区;另一方面,边缘区和郊区的居民点大都规模小、分布散、土地利用比较杂乱,功能分工不明显。因此,借鉴国外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宜采取“分散的集中化战略”,即利用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对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在空间上予以整合,将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合理导向周围地区。笔者认为,今后,在广州市域范围内,城市空间的扩展应沿着以下的5条轴线进行,分别是市中心——市桥——潭洲——大岗;市中心——石楼(广州新城)——南沙;市中心——开发区(黄埔)——增城;市中心——太平——从化;市中心——花都,类似于5个手指。其中前3条轴线为主要发展轴,类似于大拇指、食指、中指,后2条为次要发展轴,类似于无名指和小指,而掌心为中心城区,形成指状发展模式(图2)。同时在各个发展轴线上建设规模不同、职能各异的节点城镇,促进城市功能的疏散和区域的合理分工。其中,市桥、石楼、黄埔应作为副中心来建设,承担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市桥的主要职能是居住、商务办公和行政管理,石楼以商业贸易、科研教育、新兴产业等职能为主,开发区则以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为主。在重要发展区中,潭洲——大岗以吸纳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传统工业为主,南沙是重要的港口工业、资讯科技产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增城以外向型工业和区域性的综合服务业为主,花都则重点发展交通物流产业和空港工业。 2.2 广州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形成都市区的圈层发展模式   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看,广州市和佛山市彼此毗邻,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在功能上互补,在空间形态上相连,可组成广佛联合大都市区。目前,广州与佛山之间的轨道交通线已开工建设,并将与广州市内地铁相衔接,区域高速公路网也已初步建成,为广佛大都市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态势来看,广佛大都市区与港深大都市区、澳珠大都市区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通过广深港和广珠澳2条主轴线和几条支轴线,将为数众多的中心城市、镇连接起来,构成穗港澳都市连绵带,其中广佛大都市区处于珠江三角洲内外交汇的枢纽地位,在组织区域经济中担负重要作用。因此,广佛大都市区首先要在城市功能上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积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国际金融、贸易、信息服务、交通通讯等第三产业和高层次制造业,在产业关联、土地利用、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和治安管理等领域加强协调,实现都市区内经济的整合,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集散、管理、服务、创新功能。   在空间组织上,广佛大都市区应以广州为都心、以佛山为副都心,以市桥、石楼、黄埔、顺德为次级中心,以花都、从化、太平、增城、南沙、潭洲—大岗、三水等为主要发展区,通过3条重要发展轴和若干条次要发展轴将各级节点城镇连接起来,各发展轴和节点城镇之间保留大片的开敞空间,形成多中心、网络式、生态化的空间结构(图3)。从广佛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以下3个圈层:   第一圈层为中心城,半径约10km,包括环城高速公路以内及沿线地区,行政上涵盖荔湾、越秀、东山、天河、芳村、海珠及南海的部分街镇,城市功能主要以商贸、金融、行政、科研、居住为主,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现状工业用地要逐步外迁。   第二圈层为都市区内圈,半径约30km,大致包括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内环线以内地域,主要功能为区域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新兴居住中心和都市型农业基地。   第三圈层为都市区外圈,半径约60km,包括广州市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和佛山市的外围地区,为广州中心城市的直接辐射范围,主要功能为地方性制造业区、港口产业区、旅游休闲区和远郊农业区。   在这三个圈层之间,应通过各具特色的交通方式来联结。中心城市和都市区内圈之间形成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的快速交通系统,在大都市区范围内应形成郊区铁路系统,并进一步联结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域。整个捷运系统要形成放射环状结构,以适应大都市区的圈层结构,同时,要合理规划捷运系统的节点,尽量和城镇体系的布局相吻合,以使捷运系统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此外,在都市区内部,为防止连绵发展造成环境、功能上的恶化,必须建立楔形放射加绿环的区域生态结构。除保护整个白云山系外,绿地建设可与山丘、河流、森林、田园相结合,形成生态缓冲区,以保持大都市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文在调研中得到广州市规划局吕传廷处长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