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旧城保护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5-0065-08
  •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谭颖,东南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
  • 对苏州观前地区整治更新的思考与建议
  •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novation and Renewal of Guanqian District, Suzhou
  • 浏览量:
  • 谭颖
  • TAN Ying
  • 摘要:
    苏州古城的魅力在于古典园林与传统风貌,古城的活力来源于人在其中生活、活动。保护古城,振兴古城,必须赋予古城新的活力,使古城成为真正的商业、文化、旅游、居住中心。商业中心整治更新,作为古城振兴的重要举措,更要放在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总体目标和过程中,使其成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永续发展。
  • 关键词:
    renovationandrenewalthinkingGuanqiandistrict
  • Abstract: The attractiveness of ancient city lies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 and traditional scene, and the vigor lies in the life and activity of the people who reside in the city. To protect and revitalize ancient c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ndow them with new vigor besides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general habitation environment, and make them the real center of business, culture, tourism and residence, while 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e and living conditions, mending the gardens and other cultural relic buildings,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space processing methods and culture. The renov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business center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vitalize ancient citi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general goal and the course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 and be an integral part and core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ities. All these would make the ancient cities sustainable.
  • Key words: 整治更新; 思考; 观前地区
  • 1 背景   苏州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观前街地处古城中心,以其150年的历史,寺市结合的特点,众多的名店、老店,成为苏州乃至周边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情感认知场所,成为苏州的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如同许多历史城市的商业中心区一样,具有百年历史的观前街,经历了历史的兴衰,到八十年代高峰期人流达到20万人次/日左右。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居住区的分离,古城人口的松动与结构的变化,商业中心的地位日益衰退。据统计1998年7月的人流为8万人次/日,其中本地人与外地人各占一半。观前街商业结构不尽合理,交通不够通达,除观前街步行街外的周边地区显得混杂无序,设施简陋,环境脏乱,呈现结构性衰退。经过几界政府的酝酿,于1999年,观前整治更新工程正式启动。   观前前期整治更新以繁荣为目标,环境改善为宗旨,用地的扩张和结构变化成为改善环境的途径,在整治更新中始终把握传统风貌和人的活动这两大重点①。运用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组织,市场运作”的办法。通过改造,管线全部到位,街容街貌整治一新,丰富了观前,梳理了内部交通,服务设施配套齐全,观前街从杂乱衰败中走了出来,商业走向复苏。工程实施后,平均人流从更新前的8万人次/日,增加到12万人次/日(1999年),节假日高峰人流超过35万人次。商店销售额明显提高,市贸易局下属单位平均增幅为30%。通过整治更新,保护了一批传统风貌建筑,营造了新旧和谐的街景,提升了文化品位。   然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区的传统商业街区,还呈现着:单一的步行街与街区内购物点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停车混乱。一方面购不到各个档次的商品,另一方面商业建筑闲置的结构性矛盾,传统风貌氛围不够浓郁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无论在街区交通的内外组织、空间网络结构、商业结构与城市功能的完善,还是在历史文化的挖掘、永续发展等方面必须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 2 整治更新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苏州观前地区整治更新工程已较圆满完成,商业内容的调整,环境面貌的改观,显现了整治更新的丰硕成果。然而,作为一个商业街区或者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区,整治更新的意义远不止观前街本身。 2.1 功能定位的全局性思考   商业街应满足市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需求。步行商业街的聚集效益是商业本身的外部聚集经济效益与市民活动所要求的社会效益的统一。现代人关于时间、效益和环境观念的转变构成了中心区功能的多样聚集。古城要成为文化、商业、旅游、居住中心的定位来看,观前地区应补充文化、休闲、旅游功能,与商业功能配套整合,并保留一定量的居民,以赋予真正的活力。 2.1.1 商业结构必须调整,而非简单的量的扩张   观前地区是传统的商业街为依托的古城中心地区,商业内涵本身需要商品多层次,服务多层次,内部结构需要完善。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苏州城市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市区的形态以由“古城新区”结构形态,演变成“古城居中,东园(中新合作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的带状结构。苏州新区、工业园区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不只是一个工业区或带有简单的生活配套设施的区域,而是作为城市的一个组团,具有一定的商业、居住功能。随着人口的迁移,新区商业街、园区邻里中心的建设,大量超市的引入,基本的生活需求已在两区自行解决,并且两区配套逐步显示出购物环境宜人性、交通设施的便民性。苏州与上海近邻,物资短缺的年代,许多苏州人(包括周边六市)养成了到上海购物、购正宗货、档次货的习惯。高速公路的开通,更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再者,原来古城的居住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龄化的趋势与现实,年轻人购物观念的变化,商品流通的频繁与物流便捷,促使这一市级商业中心的定位应具有新的内涵。观前地区的整治更新不应简单地扩张商业建筑量,而应调整商业结构,解决经营内容雷同,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使商业内容的高中低档次相结合,门类丰富,增加休闲性、选择性的可购内容(而非必需型、冲动型消费品),提高商业服务的档次、特色。 2.1.2 多种功能的配套整合   商业活动往往和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步行商业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多功能的活动场所,为社会交往、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和餐饮活动提供适当的空间,它不仅仅组织各种商店,将商店建立联系,同时也是联系各种商业和非商业的居住、办公、交通和休闲的纽带。因此,观前地区要确立市级中心的地位,显现特色和吸引力,应增加与之配套的符合当代人生活情趣的文化娱乐设施、休闲、游憩设施功能。 2.1.3 增加旅游内容   观前街对外地游客,特别是上海游客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除古典园林之外应有吸引不同层次游客的购物、休闲环境。在这一地区应增加能向游客提供前店后坊式特色产品的展示,地方小吃,传统的地方曲艺,如茶室、评弹剧场等等,包括传统民居的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体验,增加历史性古建筑和广场的文化内容,这些真正具有特色的活动才能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增强整个地区的人气,从而提高商业效益。 2.1.4 适度保留居住功能   周围居住人口状况及人口的消费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购买力状况也会影响商业步行街的活动,就近的消费群体也是重要的,因此,保留周围一定量的居民(0.52平方公里中)以及周边确保服务范围内有足够的步行人流来源是十分必要的(原有居民2300户,现约1000户)。 2.2 配套整合,形成网络   易达性是现代商业区能否吸引人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古城中心地区最难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解决交通问题不是简单地拓宽、加密道路,而应既保护又延续已有道路格局,利用现有道路,缓和人、车、货流的混杂。一期的更新,梳理了内部交通,增辟了观前街与前后巷之间的通道,激活了商业空间,然而作为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地区外部交通联系的便捷更为重要(交通组织分与外部的联系与内部交通组织)。该街区四周是城市干道、次干道,机动车、出租车、公交车应易到达,但由于城市空间有限,车流量剧增,主要出入口又位于主干道的交汇点,所以应采取限制机动车辆出入与停留时间,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交通压力,特别是节假日高峰期的瞬间人流、车流。因而解决内部与外部联系及内部交通疏通迫在眉睫。 2.2.1 提高外围易达性   目前,首先要确定外围主干道的公交车停车、下客和换乘场所,按人口分布状况及公交配套分析,乘客主要到达地是人民路(区域西端)、干将路(区域南端),从东端临顿路出入的人流在增加,而目前的问题是与人民路相连的东、西向街巷很窄,受人民路交通管治,大量机动车流难以进入,人、车、货在此混乱不堪,因此须在人民路沿线、干将路、临顿路设港池式出租车下客站与集中的自行车停车场,以改变目前购物中心门前大量的自行车停车问题,使主出入口井然。 2.2.2 内部交通疏通   设匝道使主出入口与步行区相连,作为干道交通向区域内部的缓冲带,在连接处分设机动车与部分自行车停车场(库),这样机动车的活动范围既限制在步行街周围的道路和停车场,又能够便利地到达步行区域,停车场周围设出租车站点,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   步行区内部路网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商业繁荣,同时沿步行区内部道路两侧的商业内容,反过来也直接影响人流。需要提出的是主商业街背面道路,目前大都成为堆场、辅房,如碧凤坊、珍珠弄、第一天门等等,这些街面的整治与商业内容的补充将有利于步行街区的整体趣味性。 2.2.3 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在步行区边缘设自行车停车库和少量机动车停车库。停车场之间以观光车串联,将游客送到任意购物点。商店职工停车在商店内部或外部边缘停车场(库)解决,这样形成三个圈层的停车设施。货物在夜间规定时通过匝道与中间环道到达每一商场。北部出入口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停车设施,作为旅游大巴的主通道,同时作为为旅游者服务的特色商街的起点,在玄妙观周边设小商品市场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展示区,既利于人流的集散,又使游客有内容可观、可购。   汽车停车用地若大量增设,对古城空间格局是一种破坏,同时对土地资源是一种浪费,因而结合交通政策,配以便捷的公交出入、设立地下停车库是解决途径之一。网状结构的真正形成,需要周边的交通条件的改善,最终应靠轨道交通与古城地面交通的合理组织来解决。 2.3 历史延续与文化再生的全局性思考   商业中心由各类物质因素和无形的文化理念有机组合而成,从而构成了城市中心区的整体结构和整体形象,有机组合和有序衔接是“中心”整体结构形成的关键。如果说“寺市结合”反映了一种文化,百年老店体现了苏州人的生活,观前的整治更新应塑造现代苏州人的生活,创造一种不仅仅是历史空间的再生,而是一种文化的再生,引导一种新的“热点”,激发生活的激情。   整治与更新,保护了历史风貌,创作了体现苏州地方特色的街景,是历史的延续。然而,观前地处古城的中心,虽然功能与其他街坊有所不同,但同样以特有的空间结构,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构成古城苏州特定的文化内涵。经历十多年的尝试,古城保护进行渐进的有益探索:“古宅新居”的点的尝试,“寒山寺弄”、“十全街”线的改造到“桐芳巷”的面的探索,一直到古城街坊解危安居工程。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下提出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做法。更新时注重了整体结构,风貌的保护与继承。无疑观前的整治更新应该作为古城保护与更新的一部分——重要典型区域来看待,应在保持商业中心固有形态特色的前提下进行有机更新,来实现一种文化的再生,营造古城的文化氛围,增强古城的吸引力。   古城的中心,汇集了众多传统的行为方式和财富,是古城的缩影,作为古城内涵的浓缩,历史生活的集合,只有把握整治更新在全市范围的行为角色,做好保护的文章,挖掘文化内涵,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古城功能完善与古城振兴。 2.3.1 保护街区格局,适当拓展公共空间   观前地区包括18#、19#、26#、27#街坊,从历史空间的再生角度,应严格保护旧街区格局,保持现有街巷结构尺度,街、巷、河道等格局,包括街角、河埠头等等。避免界面“一刀切”、“一直线”,建筑“一个面”。应是小尺度、小体量相配,空间变化有序,形成有趣味的特色风味一条街。包括可以恢复水巷(如碧凤坊)。宫巷的改造应充分强调轴线,序列感、古朴感,形成柱廊序列,一直延续到玄妙观内,体现历史的痕迹。 2.3.2 保护风貌特色,营造亦新亦旧的氛围   古建筑、古井、古树名木是构成古城的元素,作为传统风貌区,现存民居的选择性保留决定了这一街区的历史感和特色。保留的古民居,或保留居住功能或置换作为家居式旅馆、商业设施等等,通过多元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环境面貌,传统格局,现代设施,与沿河民居浑然一体,对保持人流、人气十分必要。   “水”是苏州古城的灵气所在,街区东边界临顿河是街区边缘的唯一可见的河道,在十余年前的改造中保持了下塘(西岸)亲水性特征,而上塘(东岸)的一桃一柳与人行道,则成了良好的休闲地带。沿河应保留部分民居,更新的部分应作镶嵌式设计,保持水上人家的味道。保留一些传统茶馆,传统手工业作坊等,体现苏州人的生活,使观前街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2.3.3 组织整合,新旧和谐   苏州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了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实际上,在其“一体两翼”形成过程中,还是走了集中发展模式,沿轴线绵延、连续,地域景观上呈现蔓延扩展。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市商业中心还充当着一定的集中作用,但若单从集约化、过高地追求土地利用效率,将再次造成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失去古城商业中心的品质。因此,作为传统风貌区的商业中心有机更新,重要的是创造空间,有机组织空间,使崭新的与固有的空间环境和谐统一。   商业活动的多方面多层次,要求空间的丰富多层次。规划的任务之一是组织空间,在传统风貌区的整治更新,必须以传统的尺度将新旧的空间有机组合,形成公共活动空间群体,增强序列感,烘托文化氛围。如街巷、商业建筑的改造,应通过建筑内外空间融合形成无数个街角,打破城市与建筑之间的门槛,树立一种“相对空间”的概念,使街巷真正成为串联有序的城市综合环境,成为市民公众的开放的城市空间。同时与传统的街角有机组织,通过人性化的处理,实现公共空间群体功能和效率。如“小公园”的整治,环境面貌已焕然一新,但由于前十年的一轰而上的大体量的玻璃幕墙的兴起,使这一典型广场的尺度等风貌特点发生了变化,“场所精神”有所欠缺,能否将周围的文化功能恢复,增强传统性与现代的结合,增强广场与建筑空间的融合交流,广场绿化培植不是简单的灌木,应从传统造园手法上加以发展。 2.3.4 中心区整治更新的可持续   城市是千百万人在此生活和工作的有机体,它本身的组织,正像人身体上的细胞一样,总是不断地代谢,“城市商业中心区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整治与更新是一定时期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理解程度的行为表现,从迹象上看,整治更新总带来环境的改善,推陈出新是一种进步,但这种更新怎么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而为后人多留一些值得保留或借鉴的东西(就像古城苏州一样),实现永续呢?   (1)工程本身经济上的可持续。   更新了旧房建新房,只是面貌的改变,部分人感受到房屋不是那么破旧,环境不是那么恶劣,是否真正具有商业价值呢?城市在一定的时期都有一定的承载力,老百姓也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虽然通过更新可以激发人们的消费情绪,通过引导可以实现消费潜力挖掘的最大化,但都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本地人购物,到交通便利的大卖场,大流通使外地游客除地方产品外,也不会在另地购置大量一般日用品,而一定时期每平方米建筑物的平均营业额是一定的(在一定的范围)。因而,对商业中心进行整治更新时,必须从全市的角度来看待量的平衡与适度控制。虽然观前地区的更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但在着手详规时必须看到存量房产,存量如何盘活,如何实现房地产与商业经营行为之间的互惠互利,必须把握适当的量与引进高水平经营者,改变结构,提升经营的档次,从而提高苏州人整体的商业活动质量。   (2)分步实施,突出重点。   商业中心的更新与改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局部更新逐步实现整体更新。规划是建立一种秩序,在无序之中寻求有序,而有时某一方面有序的追求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利益。如交通配套未完全到位情况下,若交通管理过严,在一定时段,会影响到商业活动的活跃与人气。而过于注重开发过程中建筑回报率等显性利益,导致容量和功能问题。因而从开发时序上,要寻求最终目标有序的可能性与现状的相对有序的结合。规划需要按最终的有序目标来提供设施的配套,如其它功能需要一期以后的不断完善。目前的无序状态造成一种社会管理形象的遗憾,影响外地人对苏州的认识和本地人的购物心情,影响了经营活动和人流。因此,应根据经济的综合分析按规划实施,抓最主要的矛盾,将西、南向由外至内交通问题首先解决,公共空间的组合和主商业街背侧的整治也将有助于商业中心的网络结构形成。内外结合的整治与更新方式才是整体性与阶段性效益兼顾的尝试。   (3)内外并用,激活空间。   室内外商业步行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提高空间的容量和宜人性。保护生态、节约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共同目标。观前步行街更新时虽然注意环保问题(如电瓶车的利用、朝向、通风空调室外机的放置等等),也提出了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资源,而大量的混凝土与硬质地面带来了热反射等新的问题,作为760米的街道,由于没有大树,受绿化摆放的限制,目前空间“硬度”增加,缺乏与大自然的呼应和生态的平衡,更新中应将步行街步行空间作为活动的主体,而不应认为只起到交通的作用,应适当增加坐凳、适当摆放树木、提供更多的林荫,供人休息。每一个商店室内外的生态化,以及更新后与周边保留居住建筑之间的缓冲地带都须绿色化。树木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和生态含义,也代表了一种历史和文化,能够吸引人,宫巷轴线空间可以通过树木(保留树木)来强调“线型”特征和用树种来体现历史文化内涵。   室内城市运动系统包括室内多功能广场与室内商业街、地下商业街的建设与利用,室内广场和室内商业街既是建筑内部的交通组织形式,同时又连接步行道和地下商业街或交通出入口(如地铁、轻轨、停车场库),是步行体系的重要环节,具有城市广场的角色意味。因此,在干将路、宫巷口应规划通过室内多功能广场、室内商业街有机组织,使其与宫巷等其他步行道串联有序,沟通与小公园的联系,使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激活更多的商业等功能空间,避免人流、车流的混杂。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用地结构、用地功能组合方式及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合理性。更新永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土地空间使用效率,赢得较高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古城的中心,寸土寸金,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体现级差,实现土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应尽量储备一定量的用地,待经济条件、人口规模适宜时加以更新或利用,千万避免为获得瞬时效应而盲目追求平面性的扩张。另一方面,创造内外交织,上下离合串联有序的城市综合环境,空间的利用、创造和组织,是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规划阶段应该解决每一地块的使用效率问题,即总的可供用地怎么通过组合(公共空间的组织)使综合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化的造几处房屋,铺满每一块土地。   从规划入手,应该在总体格局和功能区的概念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地块的划分和地块间的关系及每一地块的出入口、容量等等,从而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14.2平方公里的古城十分有限,0.52平方公里的观前地区更有限,古城建筑高度的严格控制,地面的空间是十分有限,地下空间的利用将作为一个课题,以留出更多的可用空间。视觉空间给人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而不是让机动车、自行车、杂乱的构筑物、辅助设施污染了视线。应更有效地整治视觉空间,扩大视觉空间容量、美化视觉空间效果。而从空间结构的继承与延续角度来看,大面积开敞停车场、过宽的道路在古城中设置不合适(临时性除外)。   (5)精品意识。   无论是现代手法还是传统形式,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而精良的设计与施工,乃至今后精良的管理,会赢得时间的考验,成为可持续的地区。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但须建立在精品的基础上。从建筑单体到街巷风貌,从天际线到空间艺术,从商品到服务,从一期到最终完成,从内容到质量,从视觉到所有体验,包括每一小品的文化意味,广告标牌的精致,绿化配置的精致等等。这是最终可持续的基础。 3 结语   观前的整治更新是一个历史过程。物态的改造可以分步,相信第二步能够进一步,而不是停留在第一步的水平。人们的精神、人们的观念也将随之变化,能否可持续在于这一地区整治更新对人们精神(思想观念)的影响力,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建立在传统基础上,开放的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商业、文化、旅游中心的更新,必将带来当代苏州人生活方式更新。   城市是持续的,地区生命力在于自身可持续的同时,能承担起城市所需求的定位功能与空间形态(人们向往)的角色,而只有舍弃瞬间的东西(如杂乱的广告,混杂的车流,宽马路、过大的广场等,松散的结构,过量的开发等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有人曾比喻古城保护犹如“旧瓶装新醋”,特别在商业中心,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对文化的弘扬蕴含着深层的涵义。规划应适应与引导人们的新的行为方式,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引导人们形成在新世纪的一种重视文化、热爱生活的新的思想观念,塑造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姿态和一种更具时代性的新性格。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