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徐州概念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3-0009-06
  •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张鑫(1978-),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 区域合作 中心突破——培植徐州城市竞争优势的区域策略
  • The Regional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Xuzhou抯 Urban Competitive Advantage
  • 浏览量:
  • 张鑫
  • ZHANG Xin
  •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的主题日益凸现。从根本上讲,城市竞争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本文从地点优势边缘优势资源优势三个方面,分析徐州如何从区域的角度提高经济实力,培植城市内在的竞争优势。
  • 关键词:
    城市竞争区域地点优势边缘优势资源优势
  • Abstract: In globalizing era, urban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essence, urban competition is the competition of economic power.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power, and to cultivat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Xuzhou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location-based advantage, the boundary advantage, and resource advantage.
  • Key words: urban competition; region; location-based advantage; boundary advantage; resource advantage
  •   从区域角度看,培植徐州城市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点优势策略,区域思考,地方行动;二是边缘优势策略,区域合作,不战而胜;三是资源优势策略,中心突破,率先崛起。 1 地点优势策略: 区域思考 地方行动 1.1 地点优势策略 1.1.1 徐州与天下:区域思考,地方行动   古人将徐州视为关系“天下”得失的战略要地。《读史方舆纪要》称:“经营天下,岂可以彭城为后图哉”。如今,考虑徐州的发展战略,“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的概念。考虑徐州未来的发展,在认识上必须跳出徐州市域或淮海经济区的束缚,从更大的区域范围进行思考,落实到地方行动。   全球思考有助于城市政府把握全球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城市产业群集和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性因素。地方行动可使城市政府根据当地产业群集、综合竞争力及其各分力要素的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1.1.2 地点优势与体系优势   如果分析一下跨国企业成功的奥秘,可以发现,竞争优势的获得有两大类:一是地点优势(location—based advantage)策略。企业以国家或某一地点作为发展基地,它的优势在于地点本身具有的特殊战略意义,跨国企业可以母国为基础,打入国际市场,并进一步强化总部或改善原有的不足之处。二是体系优势(system-based advantage)策略。竞争优势源自该企业在全球各地构架的网络体系。考察企业的全球经营能力、所有设备的应用累积比例,以及它对国内外网点的协调能力。   这对我们思考徐州的竞争战略颇有借鉴意义。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考虑到在全球化(或国际化)特性、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增长潜力、动态比较优势等方面,徐州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要完成其全球竞争战略的起步,必须运用独特的地点优势,即徐州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参与全球竞争的。更为重要的是,徐州依靠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参与全球竞争,要特别注重充分利用全球背景中的大国优势。 1.2 全球背景中的大国优势 1.2.1 把握全球产业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历史机遇,积极发展制造业   从世界范围看,在今后10到20年的时间里,制造业会衰退,服务业会大发展,信息业会腾飞。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造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因为发达国家会将很多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发展中国家,以保持其品牌和产品的竞争力,这样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机会。   长江三角洲是国际制造业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但是也面临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将会逐步向其它地区转移。徐州要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转移和资源再配置的有利时机,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而不再走苏南地区农村工业化的老路。 1.2.2 充分利用徐州作为全球网络结点的优势,着力培育现代生产服务业   徐州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经济东西并进、南北联系的通畅程度,对全国经济总体发展格局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的角度看,京沪、京九、陇海、新石四大铁路干线在区内呈“井”字型交叉;徐州与商丘、阜阳、连云港、日照等构成了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网络,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该区将成为新亚欧陆桥的东桥头堡地区、出海通道和枢纽地带。加之航空网络与高速公路网络,徐州及其周围地区通过上海、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区与国际联系十分便捷。徐州这种处于全国、全球联系网络的复合区域的优势,表明其在发展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服务业有着显著的比较优势。 1.2.3 依托徐州自然资源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农业分工与竞争   徐州及其所在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光热、水土资源、煤炭资源和建材资源都具有全国意义。徐州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即呈现“百姓殷盛,谷米丰瞻”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农业生产发达地区之一。在全球背景下,要发挥相对于全国其它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调整农业发展策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深度加工业,扩大农产品出口。 2 边缘优势策略:   区域合作 协调发展 2.1 边缘优势策略 2.1.1 得交则安,失交则危   徐州有“通衢”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篇》论述战略地形时,分出九种不同的作战区域,徐州属于典型的“衢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则合交”。曹操注:“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先至得其国助”,“结诸侯也”。 孟氏注:“得交则安,失交则危也。”用今天的话说,衢地,多国交界的地区,先到可以得诸侯列国援助;对于衢地,要结交。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与合作已成为重塑新型区域关系的关键,其中合作是精髓,竞争是协同竞争。2002年10月7日“世界人居日”的主题定为“开展城市间的合作”,目的就是鼓励世界城市间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使它们取长补短,增强城市管理能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使城市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如今,更要自觉地将历史上那种战争中的结交原则转化为经济发展中的合作原则,通过合作为城市发展塑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如果说徐州城市与区域发展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那么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关键则在于能否取得“人和”。 2.1.2 构建“战略联盟”,将近域竞争引导到更高层面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去   由于地理区位的邻近、发展环境的类似,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是无可回避的,但是从长远地看,必须自觉地构建“战略联盟”,联盟内部协同发展,以“区域城市网络优势”逐渐代替“城市个体优势”,共同地将近域竞争引导到更高层面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网络社会的浮现,城市作为功能节点在更宽广的框架里以节点间的轴(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建构起网络体系。正是由这种城市网络支配全球经济空间积累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富裕城市往往彼此紧密地连接为网络结构,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发达国家的“边缘”,即使个别城市有所发展,也只是少数“繁荣的飞地”。   通过协同竞争,将区域内部“各自为战”转变为“联合图强”,则可以在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个体城市的竞争力。 2.2 跳出淮海,战略地经营徐州   我们提倡徐州要结交,但不仅仅局限在淮海经济区的范围,而是跳出淮海,战略地经营徐州。   众所周知,徐州是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军事家称之谓“屏障沪宁,遥扼冀鲁,俯视东海,仰顾关中,窥苏皖而撼中原”。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战争是最大政治,得徐州者得天下,失徐州者失天下;在今天城市竞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经济是最大的政治,对于经营徐州的经济来说,必须跳出淮海经济区,着眼于更大的范围看徐州(见图1)。 2.2.1 南北吸纳   如今,沪宁、冀鲁分别代表着长三角和环渤海这两个经济发达地区。徐州必须主动地吸纳南北这两个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壮大自身实力。   从现代经济发展看,发达地区近域的相对不发达地区往往是吸引投资的最佳地区。京沪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徐州与这两个地区的时间距离缩短,为实现南北吸纳提供了较为便捷的途径接受经济辐射。徐州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在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产业、技术扩散和转移的“最佳吸引点”。 2.2.2 东西辐射   徐州地处沿海经济带的中部,同时也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东端中心城市之一,是连接东中西部的节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轴线地区开发强度将不断加大。徐州在吸纳南北、壮大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成为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和“跳板”。徐州东向辐射,与连云港共同构建“东桥头堡地区”。徐州在东西方向上呈现辐射的态势,既可为两翼的经济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又可为徐州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渠道。 2.2.3 “十”字型区域空间结构   从徐州所处的区域环境看,南北向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等国家级交通干线通过,通过南北吸纳,成为联系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点城市,南北向也是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主方向。   从徐州市域发展看,客观上市域东西长、南北向短,随着经济发展,将呈现以陇海铁路、徐连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徐淮高速公路和徐济(徐州—济宁)为依托,以徐州(包括铜山和贾旺)为中心城市,丰县、沛县、邳州、新沂和睢宁为次中心城市的横向城市发展轴。   总体看来,徐州区域空间将呈现“十”字型结构特征。这是徐州在不同层次的区域中发挥不同作用,并在不同层次间实现联动和转换的结果(见图2)。 2.3 积极“放弃”,步步为营 2.3.1 降低姿态,合理定位,找到市场机会和城市实力的平衡点   10多年来,徐州一直热衷于在淮海地区推行横向联合、优势互补,期望借助地缘优势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动,使自己作为首位城市在这种流动中受益。但是,淮海经济区处在四省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需求有共性,但生产力水平大致相近,实际上徐州并非真正的发展中心。一味的强调定位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可能大而无当,或“背包袱”。未来徐州要找到市场机会和城市实力的平衡点,积极的“放弃”,这是战略上的“退”,目的在于将来名实相符的“进”。 2.3.2 强化核心区内部的联系   1995年7月日照港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之一,山东省行政范围内,在西日铁路沿线,客观上形成一段新亚欧大陆桥。其中,除了枣庄可能成为西日、陇海两条铁路共同腹地外,其余都受西日铁路影响。换言之,徐州的经济腹地被袭夺,从某种意义上讲,腹地的丧失是对徐州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见图3)。   结合上述战略上的“退”,建议徐州深化、强化与核心区范围内城市的合作。核心区的范围,大致为距离城市为80公里到150公里的范围。近期可以从构建区域性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入手。   通过构建区域大交通、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相互融通的区域经济功能与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特别是要改善与连云港的联系,成为海港与内地联系的必经之地和后备基地。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将徐州及其邻省的广大地区列名为兖滕-两淮能源开发区,作为全国19个综合重点开发区之一。徐州要加强与淮北、滕州、兖州等城市的联系,建设兖、徐、淮煤炭基地,并努力成为大煤田区域的中心城市。   在文化方面,共享区域的人文资源,构建名城网络,提高区域整体合力。 2.3.3 城市群体网络结构   由于徐州市域特殊的边缘位置,以及行政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本身偏于一隅,徐州市域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或级配不完备。考虑到徐州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上述核心地区联系的加强,将来有可能形成圈层轴线式城市群体网络结构:以徐州为中心,以京沪铁路、徐淮盐高速公路、陇海铁路为发展轴。   这个城市群体基本上都处于徐州1小时交通圈内。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见图4)。 3 资源优势策略:   中心突破 率先崛起   在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世界中,徐州能否找准位置,率先崛起将直接决定徐州未来发展的成败。 3.1 资源优势策略 3.1.1 外部优势内部化   通过“结交”,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协调,培育更好的区域优势,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实现外部优势的内部化。例如,高质量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及相关产业是徐州及其周围地区未来的支柱产业,这是基于区内资源型产业结构而做出的判断,但是一个独立交通运输体系即使是高质量的也并不意味着是高效益的,如果不实行联合和联运,反而会出现争夺资源、重复运输的矛盾。 3.1.2 走向强大的成长路径   从强与大的辩证关系看,强是内在实力,大是外在表现。城市的竞争力与强密切相关。面对“强”与“大”的发展目标,一般有两条不同的成长思路:先强后大与先大后强。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先大后强往往行不通,这对城市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3.2 集中优势,重点突破   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从产业发展方面来说,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3.2.1 大力发展以解决广大劳动就业为目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综合服务业   面对徐州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稀缺的状况,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中,中小企业和综合服务业、非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会务展示和娱乐休闲服务,成为省内外经济联系的桥梁和基地,同时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2.2 优先发展第二产业,抓好企业规模化和集团化、集约化   由于徐州正处于工业蓬勃上升的阶段,应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徐州工业化面临双重任务:一是城市工业的升级,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其中,要突出抓好大型企业投资项目。在徐州传统产业萎缩、存量下降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增长带动作用。建议依托煤电资源,发展煤化工、铝加工、建材等,使之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二是农村工业的崛起,实现农村经济非农化,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缓解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注意的是,新时期徐州的农村工业化已大不同于20世纪70-80年代乡镇工业起步时的状况,应选择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建议积极发展产业化农业,培育和壮大与农业紧密相关的特色名优食品制造、木材加工、中医药开发和制造,以及流通、信息业,使之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 3.2.3 积极培育新型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教育与培训产业、旅游业等   随着徐州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步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与第二产业共同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建议积极培育新型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教育与培训产业、旅游业等。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