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聚焦:数智赋能
- · 人工智能在国内外城市设计领域的应用与演进——基于 1994—2023 年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 [任洁 蒋杰龙 赵一舟 张银月 王铁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为解决复杂的城市环境和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方案。文章对国内外 1994—2023 年城市设计领域中人工智能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城市设计中的关键作用与未来趋势,并提出强化数据驱动、完善评估监测、深化智能管理、促进系统整合及提升居民互动等策略建议,旨在为未来城市设计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 · 人工智能应用于城市空间研究与规划的新进展 [马雁秋 李志刚 黄哲 喻乐 翟文雅]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行业转型,对其应用趋势与进展的深入考察意义重大。为此,文章对 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中的核心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了 AI 技术在城市空间研究与规划领域的演进历程、5 类技术类型及 7 类应用场景。随着 AI 技术应用的深入,伦理、技术、数据等方面的挑战也逐渐显现,建议未来研究聚焦 AI 技术的深度融合、模型可解释性提升及规划师角色转变等。
- · 数字赋能视域下的韧性乡村建设:逻辑、困境与行动策略 [杨杨 王文艳]
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风险社会,乡村也被不断增多的风险挑战所扰动,通过韧性乡村建设防范化解各种难预料因素,已经成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数字技术作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可以在韧性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其赋能效应,围绕价值、制度和技术三重逻辑增进乡村的韧性发展能力。然而,乡村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数字技术赋能韧性乡村建设仍然面临着观念、组织、效能和过程等困境,掣肘了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抵御风险冲击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赋能韧性乡村建设的优势,应当强化乡村社会数字技术运用的价值导向,积极打造风险应对的乡村数字治理共同体,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用户感知,加快改善韧性乡村建设的数字化人才支撑。
- · 数字生态视角下交通与城市规划多元路径研究 [李明顺 龚道龙 宋以青]
加强交通与城市规划不仅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进而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以数字生态为背景,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析数字生态视角下 5 大数字因素促进交通与城市规划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实现良好的交通与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而不仅仅依赖单一条件;促进交通与城市规划有 3 条路径,即数字基础—经济助力型、数字基础—社会助力型、数字赋能—多方助力型;数字基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对城市的交通与城市规划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交通与城市规划水平较低的城市可以选择合适的路径,结合城市自身条件,因地施策,有效促进交通与城市规划。
- · 多模态UGC视角下城市文化的数字叙事研究 [高宇璇 马聪聪]
为在数字时代持续提升对城市文化蕴含精髓的整合、凝练和转化,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强化城市品牌传播,文章聚焦多模态 UGC 视角,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内容层面探索多方、多元、多维的城市文化数字叙事体系,并提出多模态 UGC 视角下城市文化数字叙事的对策。文章旨在促进城市文化传播格局的不断拓展,助力文化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 · 互动式数字叙事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泰州市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王玮 杨雨彤 奚欣蓉 李晓菡]
数字技术为湿地生态与人文资源的活化提供了新路径。泰州市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典型代表,兼具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与旅游开发三重功能。文章以互动式数字叙事理论为指导,结合溱湖湿地特有的“水、镇、田、林”景观格局,探索通过增强导览、虚实场景交互、多媒介叙事链等数字化手段,重构湿地生态教育、民俗文化体验与游客参与路径。实践表明,通过构建“湿地生态—会船文化—数字媒介”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可提升游客对溱湖生物多样性认知度,同时推动非遗项目溱潼会船节的传播覆盖人群扩大至青年群体,为湿地类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范式。
- · 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蔡洁 徐雨茜 杜智民]
从资源编排视角构建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链条,可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基于 2011—2020 年西部地区 12 省份数据,利用熵权 TOPSIS 测度其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再通过 Tobit 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检验三者间关系。研究发现,西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经历了“差—中—良”发展过程,供给水平、财政投入与技术支持是推动其绩效提升的主要动力。数字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新质生产力是重要传导路径。因此,需加强数字文化确权法律保障,健全监督评估机制,补足行政村数字基建,借新质生产力创新服务模式。
- · DeepSeek赋能政务服务:场景重构、运行逻辑与推进路径 [张世政 马瑶瑶 刘航]
作为一种本土化开源大模型,DeepSeek 强大的中文语境理解能力、低算力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和多模态交互水平能够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的一体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建设,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政务服务升级和智慧政务领域的场景落地。文章在总结DeepSeek 的技术优势及其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前景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政府政务服务的案例发现,DeepSeek 通过深化政务服务理念的实践进程,重构了政务服务的场景生态,具体包括整合和优化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化服务供给,增强治理对象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等。由此,形成了技术运用、治理生态和“技术 + 治理”交互这3个层面的运行逻辑,实现了政务服务的场景创新、过程重构和环节优化。同时,DeepSeek 赋能政务服务也产生了诸如技术适配性导致的“成本—效率”问题、算法公平性风险、生成内容的可信度和可解释性不足等缺陷,为此需要依据政务服务业务需求实现精准应用,通过加强数据治理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规定、提升模型可解释性和价值规范性、健全智能政务服务效果评估和责任监督体系等措施,夯实人工智能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的技术保障和价值基础。
- · AI赋能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式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江明蔚]
作为承载城市文明基因的非文本叙事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技术的限制,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文化遗产传播也面临着内容碎片化、受众代际断层、文化认同弱化等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价值传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文章以南京明城墙为例,通过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价值传递”三维传播范式,提出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的 AI 解决方案,为其他城市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与文化遗产的共生共荣提供借鉴。
- 浏览本期全部内容